> 首页 > 葡萄牙侨讯

藏地圣殿——解码千年朝圣传奇

【葡新报 拉萨讯】6月23日,由中国记协主办的“共鉴华夏·同传五洲”全球华文媒体联盟中国行系列活动之走进西藏活动正在进行中。来自美国、加拿大、韩国、柬埔寨、日本、非洲、巴西、澳大利亚、新西兰、英国、意大利、荷兰、葡萄牙、奥地利等18个国家和地区,近30家华文媒体代表采访团,将聚焦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这一重要时刻和光辉节点,重点围绕生态文明、产业发展、历史文化、经济民生以及媒体融合等主题,从拉萨启程,赴林芝、波密等地,实地探访博物馆、生态保护区、藏药公司、科技企业、媒体机构,见证西藏自治区成立60年来经济社会面貌翻天覆地的沧桑巨变,见证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民族团结、人民安居乐业的新时代中国西藏。这一站,华媒代表团来到了世界屋脊上的明珠——布达拉宫,以及藏传佛教的心脏——大昭寺。


布达拉宫

千年圣殿的文化叩击

在世界的屋脊之上,有一座宫殿,它巍峨耸立,金碧辉煌,仿佛是天界遗落人间的瑰宝,它就是——布达拉宫。这座承载着藏民族深厚历史与宗教文化的圣地,每一砖一瓦都诉说着千年的故事。

当华媒代表团踏上布达拉宫陡峭的台阶时,鎏金宝顶正反射着高原炽烈的阳光。这座始建于公元7世纪的宫殿群,以其13层楼宇、2000余间房室的恢弘体量,向参访者展开一幅立体西藏文明长卷。

布达拉,藏语意为“佛教圣地”或“普陀山”,这体现了它作为宗教圣地的地位,也寓含了藏民族对佛教圣地的向往与敬仰。布达拉宫坐落在西藏自治区拉萨市中心的红山之上,海拔3700多米,按佛教坛城布局设计建造,占地总面积36万余平方米,建筑总面积13万余平方米,主楼高117米,共13层,是集宫殿、灵塔殿、佛殿、行政办公机构、僧官学校、僧舍等诸多功能共计1267间房舍的大型宫堡式建筑群。

它不仅是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圣地,更是西藏政治、文化的象征。宫殿始建于公元7世纪吐蕃王朝松赞干布时期,最初为吐蕃王宫,后经历代扩建,特别是17世纪五世达赖喇嘛时期的大规模重建,才形成了今天我们所见的雄伟壮观。宫殿内的壁画、雕塑、唐卡等艺术品,无一不展现出藏族人民的智慧与创造力。

而布达拉宫的历史,更是一部活生生的藏族历史教科书。从吐蕃王朝到元明清各代,再到近现代,布达拉宫见证了西藏历史的沧桑巨变。

如今,布达拉宫不仅是一座宗教圣地,更是一个热门的旅游目的地。每年吸引着数以万计的游客前来参观,感受藏族文化的魅力。


大昭寺

藏传佛教的心脏穿越千年的信仰圣殿

在西藏拉萨的市中心,有一座庄严而神秘的古寺,它的名字叫做大昭寺。这座始建于公元7世纪的寺院,历经1300多年的风雨洗礼,至今仍然闪耀着信仰的光芒,成为藏传佛教中至高无上的圣地。今天,华文媒体代表团一行走进大昭寺,一起探寻这座古老寺庙的历史脉络和宗教魅力。

大昭寺的历史,要从吐蕃王朝的创始人松赞干布说起。尺尊公主入藏时,带来了一尊明久多吉佛像,即释迦牟尼8岁等身像,据说为了供奉这尊佛像,松赞干布在大昭寺的所在地建立了这座寺院。但实际上大昭寺内供奉的是文成公主从大唐长安带去的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

大昭寺不仅是西藏最早的佛教寺庙,也是佛教传入西藏的重要标志。寺内供奉的释迦牟尼佛像,被视为佛教最重要的圣物之一。每年,无数信徒跋山涉水,只为在大昭寺前磕长头,表达对佛祖的虔诚敬意。

大昭寺的建筑风格融合了汉藏两地的特色,寺内的壁画、雕塑、唐卡等艺术品,无不展示着藏族人民的智慧和艺术才华。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让大昭寺成为了研究藏族历史和佛教文化的重要场所。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大昭寺见证了西藏的兴衰变迁。它曾经历过战火的考验,也曾经历过自然灾害的威胁,但每一次都能化险为夷,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大昭寺的每一次修缮和保护,都是对历史遗产的尊重和传承。

随着时代的变迁,大昭寺不仅保持着宗教圣地的地位,也成为了国内外游客向往的旅游目的地。为了保护这座千年古寺,国家和地方政府投入了大量资源进行保护和修缮。如今的大昭寺,既保留了古老的韵味,又焕发出了新的活力。

拉萨大昭寺,这座承载着厚重历史和深厚信仰的古寺,不仅是藏传佛教的象征,更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它的存在,让我们感受到了信仰的力量,也让我们对西藏的历史和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和尊重。在未来的日子里,大昭寺将继续它的使命,照亮更多信徒的心灵,也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人们来此探寻历史的足迹。

郑重声明:本则消息未经严格核实,也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分享到:
网友评论

10 条评论

所有评论
显示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