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时事焦点

走进广州,永兴坊有哪些魅力?

11月10日,在“2023海外华文传媒合作组织年会暨广东省高质量发展主题参访调研”活动举办之际,由73家媒体、100名海外华文传媒高层组成的调研团在香港大公文汇传媒集团的组织和安排下,来到了广州荔湾区的永庆坊,参访广州极具岭南文化特色而且非常受欢迎的非遗街区,感受广州历史文化深厚沉淀与现代发展与时俱进的脉搏。

在广州,有一句话说明了永庆坊所在街区的突出地位——“广州看西关,西关看恩宁”。广州市西关永庆坊旅游区主体有两大核心片区:北部的荔枝湾片区和南部的恩宁路(永庆坊、粤剧艺术博物馆)片区。此次调研团参访的永庆坊正在恩宁路片区。这里有广州保存最为完整的骑楼建筑群和中西合璧风格的民国建筑,具有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是广州致力打造具有历史文化传承和当代都市生活融合的中国新时期城市有机更新的标杆。

恩宁路永庆坊在历史上曾经是广州最繁华的核心城区,随着城市中心东移,永庆坊建筑年久失修。永庆坊改造既是城市更新,更是民生所需。2016年,当地政府对永庆坊一期工程提出“微改造”理念,不搞大拆大建,下“绣花功夫”对老旧建筑进行修复活化。如今,漫步在永庆坊,我们可以看到永庆坊已经旧颜换新装,昔日老城衰败的模样已褪去,激活后的古城又容光焕发,活色生香,吸引着众多游客慕名而来,也让广府人能够慰藉乡愁,在这里重温旧时光,重拾西关记忆。永庆坊无疑是广府文化与街区复兴的典范案例。

来到永庆坊,首先陶醉于街道两旁的特色建筑,既有骑楼建筑群,也有中西合璧风格的民国建筑。在恩宁路永庆一巷的尽头有一座典型的西关大屋建筑,便是一代宗师李小龙的祖居。李小龙祖居属西关大屋式建筑风格,坐东南朝西北,三进深,高两层,一正一偏的布局,主体为砖木结构,其大门嵌花岗石门夹石,雕花屏风间隔。祖居内主要展出李小龙的照片、电影海报、报刊杂志等各类图文资料以及李小龙的纪念品,并循环播放李小龙的电影片段。听说,这里除了作为李小龙纪念馆之外,还附设医武馆。参观者不仅可观赏祖居的风貌,还可体验中医骨科治疗。

除了西关风情和建筑楼群,这里还有粤剧曲艺文化、南粤影视历史文化。粤剧艺术博物馆在2017年获得了中国建筑行业工程质量的最高荣誉奖“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其以保护、传承、弘扬粤剧艺术为主旨,内设基本陈列展厅、主题展厅、剧场、园林景区以及粤剧艺术传承与保护等功能区域。园区内有仿古戏台——广福台,这里每周定期举行粤剧粤曲展演,动态展示粤剧艺术特色,剧场设有237个座席,配备先进的声光电系统,可举办粤剧粤曲等精品演出。

粤剧又称广府戏、广东大戏,是汉族传统戏曲之一,也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2003年开始,粤港澳三地政府将每年11月最后的一个星期日定为粤剧日,藉以扩阔观众层面,达到推广及保存粤剧的目的。粤剧名曲有很多,比如《帝女花》、《紫钗记》、《西楼错梦》、《白燕迎春》、《牡丹亭惊梦》、《三笑姻缘》等。粤剧名伶有薛觉先、马师曾、白驹荣、罗品超以及红线女等。熟悉粤剧的民众都对这些名曲名伶早有耳闻。

粤剧演员的表演工艺分为四大基本类别——唱、做、念、打。打是指武打。在粤剧艺术博物馆旁边有处銮舆堂,为八和会馆下属粤剧武打行馆。我们看到銮舆堂供奉着华光先祖佛像。华光师傅是粤剧祖师,按照传统习俗,每年的农历九月廿八,粤剧戏行会抬着华光师傅像巡游,至今已有三百年历史。

粤剧艺术博物馆内展示着一艘红船模型,这不得不提红船木人桩。关于木人桩的起源众说纷纭,但据粤剧史料记载,红船木人桩最早于明末清初已经出现,源自粤剧南派武功。红船,作为粤剧团的水上交通工具,船停在哪就在哪上岸唱戏,而木人桩设置在红船船头,供武生练习身手和戏功之用。

木人桩可作为武馆用桩,也可以作为私人用桩,通过招式的互相组合来进行防御及攻击,可以锻炼手脚的强度,也有助于手脚更灵活协调、发劲通透,使得身形步法矫健,适合老幼锻炼。

信步这里,除了感受古老街区跟现代文明交织在一起的浪漫和活力,还可以感受到广州真实的街坊生活。我们看到一些居民的私宅,门前晾着日常衣服;还有这里传统老字号店铺所售卖的传统小吃、工艺品等也是当地居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这里保留了永庆坊历史文化遗产的原汁原味,又增添了时尚潮流的元素,展现永庆坊鲜活立体的魅力。

郑重声明:本则消息未经严格核实,也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分享到:
网友评论

10 条评论

所有评论
显示更多评论